http://www.hteacher.net 2020-02-10 12:00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 B.读书和作业
C.活动和交往 D.谈话和讨论
3.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
A.德育的政治功能 B.德育的生存功能
C.德育的发展功能 D.德育的享用性功能
4.现行的德育目标注意到了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统一。这说明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
A.强调基础性 B.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C.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D.具有全面性
5.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施加教育惩罚时,应该要注意场合。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他们特别敏感,所以教育方法也要格外严谨,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段话说明( )。
A.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
B.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C.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D.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6.“春风化雨”,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定法
7.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同学们心潮澎湃,精神振奋,这属于( )。
A.道德认知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8.德育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
A.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
9.“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提出的人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马卡连柯
10.“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参考答案】
1.B
【解析】德育的基本模式包括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和价值澄清模式。其中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它认为与人友好相处时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强调德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麦克费尔。故本题选B。
2.C
【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接受实践检验。故本题选C。
3.D
【解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包含着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故本题选D。
4.D
【解析】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全面性表现在扭转了过去德育目标中过分关注社会要求的倾向,而是强调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统一。故本题选D。
5.A
【解析】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题干中的“性格内向”“单亲家庭”,都是对不同学生特点的表述。故本题选A。
6.B
【解析】“春风化雨”比喻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属于陶冶教育法。故本题选B。
7.C
【解析】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题干中的心潮澎湃,精神振奋,这属于情感范畴,和爱国主义相关,故为道德情感。故本题选C。
8.B
【解析】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故本题选B。
9.D
【解析】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故本题选D。
10.B
【解析】19世纪初在英国出现了导生制。故本题选B。
文章来源于中国教师资格网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大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