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2016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教育综合(五)答案及解析

http://jiangxi.hteacher.net 2016-04-21 14:33 江西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2016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高仿真模拟卷教育综合(五)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0.5分,共10分;21-60每题1分,共40分)

1.【答案】D

【解析】三结合教育共同点是目的性

2.【答案】B

【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强调教育的两大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提出教学过程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3.【答案】D

【解析】《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其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激励功能就是激发教育工作者以更好的状态实现教育目标。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区分。A个别教学是教师对学生一个个轮流的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B项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D项复式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指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

7.【答案】A

【解析】考察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应用。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对学生寄以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题目中班主任对小可存在一种暗示和期许,这体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8.【答案】B

【解析】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9.【答案】A

【解析】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全班性会务活动,具有集体性、针对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10.【答案】C

【解析】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这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11.【答案】B

【解析】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的作用,CD是前后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12.【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个案法”应是针对某一个体的研究方法,显然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教师是针对某一学生的行为而进行的研究;“实验法”需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实验条件,题干中也无法体现出来;“调查法”主要包括谈话法、问卷法和作品分析法,题干中所体现的方法不属于任何一种调查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教师正是通过自然条件下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研究的,符合“观察法”的定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B

【解析】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需要外在力量加以调教。孟子、格赛尔、威尔逊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的发展依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

14.【答案】A

【解析】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学科兴趣包括自然科学和数学。

15.【答案】C

【解析】顺向迁移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乘法运算的学习一般是在加减运算之后,所以这是一种逆向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从“有助于”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正迁移。故本题选C。

16.【答案】.D

【解析】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7.【答案】D

【解析】教师要求学生立即背诵,正是遵循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所以学生就应该及时复习。

18.【答案】A

【解析】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预测效度。预测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够预测学生将来某种特定行为的程度,预测的越准,效度就越高。

19.【答案】C

【解析】教师采用减少课后作业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强化方式是负强化。因为,负强化是取消一个厌恶刺激,使行为概率增加,课后作业相当于是学生的一个厌恶刺激,减少课后作业,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0.选D。

【解析】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1.【答案】D

【解析】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

22.【答案】C

【解析】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中6—11岁的孩子主要是培养勤奋感。

23.【答案】C

【解析】校本课程是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此中学根据自身优势开设的语言选修课属于校本课程。

24.【答案】A

【解析】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1)通过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2)低级的行为图式;(3)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25.【答案】C

【解析】(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这里的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脑子里浮现草原上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致,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6.【答案】B

【解析】了解每个学生,说明不同的学生需要施以不同的方法,因此为因材施教法。

27.【答案】C

【解析】课程类型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只是,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分科课程的种类与科学知识分化情况密切相关。

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28.【答案】D

【解析】严禁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是错误的做法。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将班级小群体引导得好,那对班级建设是有帮助的。

29.【答案】A

【解析】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中的获得,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作用是通过对人或有机体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而发生的学习,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以提高反应的概率。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试误说是指个体的学习是不断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0.【答案】D

【解析】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

31.【答案】D

【解析】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如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数学或语文的学习中。具体迁移即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中。如将弹跳中的基本动作加以组合运用到空翻中。另外,低路迁移指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性思维。例如,开惯了自家车的人可以很轻松地开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车。故本题选D。

32.【答案】C

【解析】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33.【答案】A

【解析】当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改革重点是调整结构模式,由相互独立的中学类型向综合中学类型发展。纯粹的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正逐渐转变为综合化的高中阶段教育。

34.【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涂尔干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直接选C。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

教育无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是杜威。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生活本位论者认为教育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亦或教育既生活本身。

35.【答案】B

【解析】考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速度,而非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因此,错误的一项是B

36.【答案】B

【解析】考察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成长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教师要考虑和处理的事情也是复杂的,这体现了教师劳动复杂性的特点。

37.【答案】C

【解析】考察新课改的教师观。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开放的教师。

38.【答案】C。

【解析】新课改提倡的现代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9.【答案】B

【解析】考察知识分类。正例,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鲫鱼、草鱼说明“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是鱼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用了正例。反例,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

40.【答案】B。

【解析】相对评价是指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的所处的相对位置。

41.【答案】C

【解析】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42.【答案】C

【解析】《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教师有权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是教师的民主管理权的体现。

43.【答案】D

【解析】排除法。因为学生自我归因未必正确,所以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地归因是教学的意义的体现之一。固选D。

4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威信形成的主观条件。教师的威信主要从品德、人格、敬业精神、渊博学识、专业能力四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崇高威信必须具备的各种主观条件。

4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其中从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获得“双基”,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结束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信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以教材为本位的倾向,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6.【答案】C

【解析】 命题学习的概念:命题学习是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

47.【答案】B

【解析】考察品德之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一个人只有爱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这体现了一种道德情感。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48.【答案】A

【解析】考察学习动机理论之成败归因理论。A说法太绝对,努力不一定能够成功。

49.【答案】A

【解析】考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A属于正强化。B属于惩罚。C属于消退。

50.【答案】D

【解析】根据学生的成绩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说明是在集合之中的一种相对性评价。

51.【答案】A

【解析】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动机冲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双趋冲突

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双趋冲突的真实写照。

2.双避冲突

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之为双避冲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这种处境的表现。

3.趋避冲突

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动机冲突可以造成个体不平衡、不协调的心理状态,严重的心理冲突或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引起个体的心理障碍,对求美者更要注意一点。

4.多重趋避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表现出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的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焦作多重趋避冲突。

52.【答案】C

【解析】A.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B.抑郁质的人以敏感、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

C.粘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D.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

本题考查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要因材施教这一知识点。根据各气质类型的特点可知粘液质的学生表现出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发展他们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故此题选C。

53.【答案】C

【解析】A感觉登记,即是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

B注意,瞬时记忆的信息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

C加大组块化编码 ,是指人们熟悉的记忆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一个词组或甚至一个句子。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5-9个组块。所以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最佳办法就是加大记忆单位。

D复述,短时记忆的内容如果不被复述会被遗忘;如果经过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它会被输入长时间记忆中去。

54.【答案】B

【解析】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55.【答案】D

【解析】考察《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一)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故选择D。

56.【答案】C

【解析】综合题型。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方便地制作各种文字,绘制图形,加入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并根据需要设计各种演示效果。Word主要是用于文字处理;Excel主要是用于表格处理;Authorware是一种解释型、基于流程的图形编程语言。Authorware被用于创建互动的程序,其中整合了声音、文本、图形、简单动画,以及数字电影。

57.【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专门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

58.【答案】A

【解析】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59.【答案】D

【解析】考察契约法的概念。

60.【答案】A

【解析】说服时要做到以诚待人。

第二部分主观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参考答案: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二者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在以后出现的概率。而惩罚是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它能降低行为出现的概率。

2,。参考答案:意义学习的实质是通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从主观条件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

二、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共3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参考答案】:

(1)正确

(2)德育应该要注重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手来全面发展学生的品德,即注重全面性。另外,德育过程也有多种开端。

所以,题干的表述是正确的。

2.【参考答案】:

(1)错误

(2)发展关键期是指生理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因此发展较慢,但并非无法发展。

所以,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

3.【参考答案】:

(1)错误

(2)素质教育的内涵是: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可见,素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特长,但不能将素质教育等同于培养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特长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题干表述的是错误的。

三、论述题(本题13分)

【参考答案】:(一)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有关各个学科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方法等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

(二)钻研教材。首先要通读一个学段教材,弄清各册课本单元组成和顺序。其次,是要精读所教年级全册内容弄清全册课文单元编排,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基础上还要考虑对教材处理。教师要由“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把教材当成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去达到教学目标。因为教材只是把知识结构呈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确定了一部分教学任务,但教师理解、整合教学内容应该是有变化的。总之,钻研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要灵活运用教材,又要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三)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在备每节课时,要了解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情况以及学生的掌握状况。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课堂上详讲、略讲和学生自学的部分,并做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2)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教师应了解学生阅读、观察、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状况,对于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教师可以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教师可多讲、细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3)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理解的目的性更为明确,抽象思维成为主要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理解知识。

(4)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对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教学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运用。

(五)选择教法。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就必须有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选择教法依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的自身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及知识能力情况,教师本人教学特点等。在方法原则上,坚持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促进智力发展,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切不可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也不能为赶潮流而搞经架子。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一.【参考答案】(1)点题:这位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学生顶撞教师的行为也是错误的(1分)

析题:教师行为不妥当,总体而言可有以下几点原因:

1.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对这种抽象的比喻还不能理解。(1分)

2.这位教师缺乏适当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紧急情况时随机应变的能力,而这位教师对课堂出现的状况却显得慌乱而不能很好地应对;(2分)

3.这位教师没有很好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学的启发式原则是指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而这位教师却要求学生对既定知识点无条件接受,因此违背了启发式原则。(1分)

4.这位教师的做法违背了新型的师生关系理念。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观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然而这位教师没有平等对待学生,没有认真倾听学生心声,也没有创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1分)

综上所述,这位老师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我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当引以为戒,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理念灵活机智地进行教学。

二.【参考答案】(1)不正确。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更多2016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资料关注江西华图教师网(http://jiangxi.hteacher.net/)!2016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资料:http://www.hteacher.net/zhuanti/jiangxi/2016jxjsbs/;

官方微博:@江西华图教师考试网

官方微信:jx_hteacher;

QQ交流群: 203519671

联系电话: 0791-88252995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广场南路6号广南商厦;

课程类型 班别 科目 课件 试听 授课老师 学费 联报学费

教育综合知识
(中小学、特岗)

基础精讲班 教育学 32 江婷 ¥480  ¥980 购买 ¥1180 购买
教育心理学 26 欧阳梦琴 ¥480 
教育法律法规 3 王小丽 ¥150 
试题详解班 教育综合 31 试听 张芬 ¥480 购买  
教育综合知识
(幼儿)
基础精讲班 幼儿教育综合知识 28 迟晶新 ¥480   

 

相关推荐:

 

>>2016江西教师招聘公告解读、大纲解析!

>>2016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认定公告汇总(全省各地区)

>>2016年江西省教师招聘笔试课程--全省4月课程安排!

 

关注公众号

责任编辑:江西分校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更多江西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二十)教师招聘笔试之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练习卷(江西省教师招聘模拟题答案解析江西省教师招聘模拟题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题(四)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题(三)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