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iangxi.hteacher.net 2016-04-21 14:08 江西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2016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高仿真模拟卷教育综合(一)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0.5分,共10分;21-60每题1分,共40分)
1.【答案】B
【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基本任务是在解释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规律。故选B。其他选项为干扰项。
2.【答案】D
【解析】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包括(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工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D。
3.【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国家用于全面调整各级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行为的基本法律,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而德国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故选D。
5.【答案】B
【解析】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最主要的教育体系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斯巴达和雅典分别属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6.【答案】D
【解析】A属于情绪情感,B是意志过程,C属于认知过程,三项都属于心理过程,故本题选D。
7.【答案】A
【解析】根据备课人数的多少将备课分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根据备课的范围、内容、要求、方法的不同将备课分为:学年(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次备课以及课时备课。根据备课的时间不同将备课分为: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内容的定义。课程目标是指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9.【答案】A
【解析】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主要知识素养,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
10.【答案】A
【解析】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发散思维的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指标。因此,选A项。BCD是思维的不同类型,在此为干扰项。
11.【答案】A
【解析】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主要指词汇学习,非语言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如历史课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
12.【答案】A
【解析】罗马医生盖伦提出了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其中,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题干中的表述符合多血质,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奥苏贝尔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应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卡普捷列夫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赫尔巴特首次提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原则。因此选A项。
15.【答案】A
【解析】这里考查的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因而直接决定国家人才培养性质的是政治因素。B项经济决定的是教育的规模、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等。
16.【答案】A
【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17.【答案】B
【解析】智力在性别上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在智力分布上有显著区别。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男性在数学推理、空间知觉和机械操作等方面占优势,而言语能力女性占优势,因此,应选B项。
18.【答案】C
【解析】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两个方面。
19.【答案】B
【解析】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题中弹钢琴的人可以演奏电子琴说的就是会弹钢琴对演奏电子琴的一种促进和帮助作用,所以选B。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ACD都不符合题意。
20.【答案】C
【解析】壬子癸丑学制是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内涵。观察法是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因此,应选B项。A项和D项属于调查法。C项是指研究着对教育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进行理论提高和升华,使之变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不符合题干要求。
22.【答案】D
【解析】A项为布鲁纳的代表作,B项为布卢姆的代表作,C为拉伊。《学习的条件》是加涅的代表作。因此,选D项。
23.【答案】A
【解析】Q分类法,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逊创立,要求被试者根据主试者提供的卡片上描述的人格特质与自己进行对照,并分为1-9个等级。
24.【答案】B
【解析】奥苏贝尔提出三个主要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25.【答案】A
【解析】霍尔采用了生物学上的复演学说来说明儿童心理的发展。霍尔提出的是复演理论,因此,选A项。“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C项成熟论是由格赛尔提出的。D项发生认识论是由皮亚杰提出的。
26.【答案】D
【解析】A项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B项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理论,C项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D项罗森塔尔提出教师期望效应,发现教师的积极期待对学生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因此,选D项。
27.【答案】A
【解析】感觉记忆的编码方式是物理特性和形象编码,保存时间非常短,但是容量非常大。
28.【答案】B
【解析】遗传起的是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环境起的是现实作用,为人的发展由可能性转化为多种可能;主观能动性起的是决定作用,为人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学校教育(教育)起的是主导作用。由题干中可知,题中强调的是起现实作用的环境,它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资源。所以选B。
29.【答案】C
【解析】序性: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由此选C。
30.【答案】C
【解析】教师劳动的隐含性(间接性):教师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于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劳动的价值,只有借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得到证明,而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及时显露出来。
31.【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如总结性、提纲、再现、结构体系等,可以看出该课是归纳结课;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出与其他知识点进行比较结课,排除A项;也没有通过设置悬念或一些疑问的方式进行结课,排除D项。更没有设置练习、作业的方式结束。故本题选B。
32.【答案】B
【解析】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道德教育的作用;体谅关心理论是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应以情感为中心进行,主张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坚信体谅关心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价值澄清理论强调道德教育过程中价值观的形成或改变;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对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选B。
33.【答案】D
【解析】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消退是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称为消退现象。题中母亲的不予理睬实际上一种无强化现象,所以选D。
34.【答案】B
【解析】场独立型是指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其他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与数学,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不易受到暗示;场依存型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常常依赖外部反馈。
35.【答案】A
【解析】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选择性。声音放大放慢有利于学生将教师的讲话作为知觉对象。
36.【答案】D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关心和检查教学实施一段时间后的效果。形成性评价主要为调整后续教学。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定量评价则是从“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在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串规律性的结论。所以,题干中老师的评价属于定性评价
37.【答案】D
【解析】教学规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故选D项。A项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原则,它反映教学规律。B项教学方法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法和学法。C项教学经验是指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实践经验。
38.【答案】A
【解析】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将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作理性化论述和对实践过程的说明。故选A项。B项讲课是指教师讲授教学过程,D项评课是指教学专家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价。C项演课指模拟授课。
39.【答案】B
【解析】复杂性的体现(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2)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3)教育过程是复杂的,教师抓好教育过程必须做好多种工作(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
40.【答案】D
【解析】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途径就是课程实施。故此题选D。
41.【答案】C
【解析】A自卑,专断型教育下的孩子表现得更自卑。B性格粗暴,冷漠:忽视型教育下的孩子表现冷漠,性格更粗暴。C自我中心,溺爱型的孩子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和无尽的需求,往往自我中心。D独立性强,权威型教育下的孩子表现出较强独立性。
42.【答案】D
【解析】题干表述的是思维的补偿性,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43.【答案】C
【解析】A群体意识,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密切相关。B社交能力,班集体是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所,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经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逐步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逐渐掌握并领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和方法,表现出应有的社会角色行为,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C自我教育能力,班级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D合作能力,是指学习中所需要的协调、协作能力。
4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必修课程的特点的考察。必修课是国家强制规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必修课程带有强制性。
4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制约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的考察。题干中的“课程内容来源于一些主要学科的知识”必须以学科为依托等关键处都可推断出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46.【答案】D
【解析】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教学设计结果分析。
4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教学过程特点的考察。教学过程中时间短,认识的效率高,这反映了教学中是有教师指导的认识,即简捷性。
48.【答案】C
【解析】由朱熹“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而来,强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人的情况实行不同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以达到每个人均成材的目的。
49.【答案】B
【解析】班集体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我国由于学生规模和人数的原因,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个班分为几个学习小组。
50.【答案】D
【解析】ABCD都属于班级活动的特点。题干“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班级活动的开展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差异性,让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得到充分发挥。”体现的是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51.【答案】D
【解析】并不是所有媒体都具有交互性的,比如早期的视觉媒体等。
52.【答案】C
【解析】交互型多媒体课件具有①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②超大容量以及超链接性;③提供交流沟通的交互平台;④共享丰富资源以及个性化学习等特征;C选项错误的地方在于也可以作为技能的传授。
53.【答案】A
【解析】从学生的本质属性看,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教育应该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54.【答案】B
【解析】学习困难学生是在智力、感觉器官都正常的条件下,学习效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儿童。
55.【答案】A
【解析】自闭症最本质的特征在于社交障碍。
56.【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57.【答案】A
【解析】略
58.【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59.【答案】A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60.【答案】B
【解析】略
第二部分 主观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参考答案】
(1)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独立性
2.【参考答案】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二、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共3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参考答案】
①错误。
②实物直观就是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形式,为知识点的领会提供感性材料。模象直观是指通过图片、图像、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的材料。这种直观虽然不如实物逼真,但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突出重点和本质,操作演示也方便灵活,不易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补充实物直观的不足,所以,效果一般优于实物直观。
2.【参考答案】
①错误。
②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化课程。学校中开设的所有课程既包括学校课程,也包括国家和地方课程。
3.【参考答案】
①正确。
②学校的课程内容多以概念、原理等形式呈现,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经验,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三、论述题(本题13分)
【参考答案】
(1)根据教学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言语直观与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的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因素,使它们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语言应尽量抑扬顿挫。
②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方面,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方面,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
③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比如:通过多媒体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
④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比如:教材编排分段分节,教师讲课有间隔和停顿。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作为教师,为了提高直观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整个直观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体会教学的乐趣。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案例1:
【参考答案】李平老师的做法中有一些是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的,但是有一些也存在不合理之处。
(1)刺激物本身的强度和新异性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进而分散学生在听课中的注意力。尤其是中小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在教室的内墙上张贴了各种人生格言或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等,这些装饰太多、太花哨,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室的布置中应做到简洁,李平老师这一做法不科学。
(2)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意义识记是附加一定人为的意识,对记忆对象附加想象,使得记忆更生动。材料中李平老师让学生记忆“买”、“卖”和“喝”、“渴”时用的方法就是意义识记,教学生运用技巧,赋予对象含义,这种做法是值得倡导的。
(3)常用纠正行为的两种方法包括正强化和惩罚,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取消一个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正强化的效果要优于惩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尽量少用惩罚。李平老师让学生抄写二十遍生字属于惩罚,这种策略应该改为表扬没有写错别字的学生。
案例2:
【参考答案】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开展做中学活动,鼓励孩子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出发点非常好。但是材料中家长的做法是错误的,单一的答案束缚了孩子的思维,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校倡导做中学,鼓励孩子自主回答小兔子爱吃什么,意图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家长将答案直接告诉孩子,采用的还是灌输式的教育。
(3)案例违反了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统一。案例中学校举行的做中学活动与家长没有进行沟通,导致两者出现不一致现象,也就没有相应的学习效果。
更多2016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资料关注江西华图教师网(http://jiangxi.hteacher.net/)!2016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资料:http://www.hteacher.net/zhuanti/jiangxi/2016jxjsbs/;
官方微博:@江西华图教师考试网
官方微信:jx_hteacher;
QQ交流群: 203519671
联系电话: 0791-88252995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广场南路6号广南商厦;
课程类型 | 班别 | 科目 | 课件 | 试听 | 授课老师 | 学费 | 联报学费 | |
---|---|---|---|---|---|---|---|---|
教育综合知识 |
基础精讲班 | 教育学 | 32 | 江婷 | ¥480 | ¥980 | ¥1180 | |
教育心理学 | 26 | 欧阳梦琴 | ¥480 | |||||
教育法律法规 | 3 | 王小丽 | ¥150 | |||||
试题详解班 | 教育综合 | 31 | 张芬 | ¥480 | ||||
教育综合知识 (幼儿) |
基础精讲班 | 幼儿教育综合知识 | 28 | 迟晶新 | ¥480 |
相关推荐:
责任编辑:江西分校
上一篇: 没有了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